EN
“十三五”时期,我国钢管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管品种不断丰富,产品质量得到提升,技术装备迈入世界先进水平,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标准建设、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钢管行业迈入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但还存在着发展理念陈旧、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集中度偏低、产能结构性过剩严重、产业链安全缺乏保障、生态环境制约等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好地推动钢管行业高质量发展,钢管分会编制了钢管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引领行业努力从钢管制造业大国向钢管制造强国迈进,开启钢管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发展现状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就
1、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效推进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我国钢管行业也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时期。钢管总产量从2016年7945.67万吨,增长到2020年8954.27万吨,年均增速约为3%,增速理性回落,产需回归平衡,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钢管行业良好的发展,为我国能源工业、海洋工程、机器制造、建设等行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港珠澳大桥、中俄长输管线、北京新机场、天眼等国家超级工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关键材料的保障,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2、品种丰富质量提升
油气工业用管:深井、超深井的超高强度套管、寒冷地区油气田用低温高韧性油套管、高抗挤和超高抗挤套管、抗H2S、CO2、CO2+H2S以及多种腐蚀介质并存的抗腐蚀套管、稠油热采用油套管、高强韧性射孔枪管等高端品种实现国产化;开发了膨胀套管、钛合金管、复合管等;特殊螺纹接头用管占比不断扩大,并批量出口到国外。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管:自主开发G115耐热钢管应用于超600℃超超临界机组,P92、S304432等600℃超超临界机组用管已部分实现国产化,国产蒸发器传热管已应用于核电机组,并出口到国外。
长输管线:低温环境(-45℃)用X80钢级 1422 mmx 30.8 mm大口径、大壁厚直缝埋弧焊管,以及同钢级、同口径33.8壁厚的热弯管应用于中俄东线,采用预精焊工艺试制了X80钢级 1422 mmx 21.4 mm大壁厚螺旋埋弧焊管,开发了不锈钢复合焊管。
海洋工程:高性能海洋平台用管、深海海域可燃冰试采用管、海上风电用超大直径钢管;
工程机械:开发出高强度高韧性起重机臂架管,钢级为Q690、Q770、Q890,其-40℃冲击功≥45J(值-60℃冲击功≥100J);旋挖机钻杆,钢级Q550、Q850,其-40℃的冲击功≥40J,壁厚精度±10%,高级精度±8% ;开发出Q890∮710mmX63mm和∮572mmX69mm大口径厚壁液压支架管等。
汽车、高速机车用高强精密管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用管实现产业化。
建筑用管:量大面广的建筑用管实现升级换代,并在国内外多项“超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3、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位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钢管企业主体装备总体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无缝钢管产线:“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投产的先进连轧管机组16套、斜轧机组11套,同时也淘汰了大部分Plug机组(自动轧管机组)、淘汰了部分落后的斜轧机组,先进机组比例大幅度提高,到“十三五”末我国连轧管机组的产能、产量占比均接近无缝钢管总产能、产量的50%。
焊管产线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建设了一百多条焊管生产线,主要集中在河北、陕西、山西、广东等地区,大部分产线为ERW机组,其中方矩形管生产线占比近30%(大中规格生产线近10条)。另外,一些企业为了开辟饮用水管市场,还建设了几十条装备水平较先进的不锈钢焊管生产线,焊管产线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直缝埋弧焊接钢管(UOE、JCOE、JCO)机组、螺旋缝埋弧预精悍焊接钢管机组为我国“西气东输三线”、“中俄东线”等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促进了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装备国产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除一套连轧管机由国外引进外,其他的轧机(包括冷轧/拔机)全部由国内制造;新建的各类型焊管机组也全部由国内制造;另外,在线无损检测设备大部分也由国内制造。
工艺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热轧无缝钢管在线组织性能调控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及应用获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该项目率先开发出具有内外壁快速均匀冷却和直接淬火功能的热轧无缝钢管在线控制冷却技术与装备。建立了热轧无缝钢管在线组织调控工艺方法,开发出基于高温变形条件和控制冷却的钢管一体化在线组织控制技术,率先开发出高等级油套管、管线管、结构管等热轧无缝钢管基于在线控制冷却和淬火的全新成分体系及工艺技术。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工业化稳定应用,为热轧无缝钢管生产提供全新的工艺手段;
被列入CCTV《超级装备》的5万吨超级垂直挤压机,“十三五”期间为核电主泵泵壳、主管道、裤型三通、阀体等复杂设备和管道部件的一次挤压成形,开辟了新的工艺路径,大幅降低核电建设成本、缩短加工周期、提升核电机组的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自主研发的阿塞尔机组双芯棒轧制技术,实现了轧制节奏的提升,大幅度提高了斜轧机组的生产效率;
采用步进式加热炉进行管坯热装热送生产工艺实现了重大突破,并形成了独有的工艺路径。
4、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
企业兼并重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期间,钢管企业兼并重组取得了重大进展。
2018年中信泰富特钢集团重组了江苏华菱锡钢特钢有限公司;2019年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又重组了浙江格洛斯无缝钢管有限公司。
2019年上海电气集团重组了天津钢管公司;2021年1月4日中信泰富特钢经贸有限公司作为意向受让方,受让上海电气持有的电气钢管40%股权。
2020年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江苏国强安全新材料有限公司71%股权。
5、绿色发展进一步提高
部分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活性炭CCMB技术,应用于烧结活性炭脱硫脱硝,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
由钢管企业参与的“绿色高效电弧炉冶炼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超高功率智能供电,高效深度洁净冶炼,绿色输送废钢预热和高效协同控制集成等绿色高效电弧炉冶炼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推进精炼除尘和炼钢三级除尘,满足炼钢工序环保排放限值要求。
一些长流程企业继续推进实施高炉、转炉煤气发电、环形加热炉烟气余热发电(采用“分布式蒸汽锅炉+集中集汽发电”模式的高效余热利用发电系统,并使烟气达到超低碳排放);利用厂房屋顶安装太阳能接受面板,实现光伏发电等。
小型热轧生产线和穿拔生产线基本淘汰了斜底式加热炉,改用步进式加热炉。淘汰了大部分煤气发生炉(除个别区域外)。
管坯热送热装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形成了特有的工艺路径。
镀锌焊管规模企业、冷轧/拔管骨干企业的酸洗生产线,已基本实现了酸雾/气的收集处理,废酸、污泥的处理再利用,废水的再生回用。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建成企业厂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环保在线监控体系。
已有多个企业获得了工信部颁发的绿色工厂认证、绿色产品认证。
6、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行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骨干企业在实施ERP、MES、SAP等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进集中操作/远程操作(包括热轧管生产线、焊管生产线)、无人化吊车、动力泵房无人化值守;工业机器人应用(包括管端尺寸测量、管端修磨、焊缝修磨、喷标/号、取样、管件取放、搬运等);智能检测:特殊螺纹的中径检测、钢管表面缺陷检测、工具表面缺陷检测等;智能立体仓库;设备点检、运维;智能安全管理等。
一些企业引进国外酸液检测、过滤、加酸和智能控制处理系统,密封式循环酸洗技术及天然气固溶炉的生产过程均采用RFID智能跟踪系统,从而实现了不锈钢管酸洗工序高效、安全、环保、绿色的全过程智能控制。
还有企业在给客户提供管道产品的同时,还提供管道安装、运营维护、实时监控、预知更换、维修报废、档案更新和归档、绿色健康安全运转等地下管线智能化管理,综合管网智慧化应用,综合管廊智能化建设的服务。
7、标准创新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用先进标准引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对我国钢管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产业迈向中高端具有重大意义。
“无缝油井管在线控冷技术用于套管生产”的提案成功通过了美国石油协会(API)的纳标申请,正式转入立项程序,实现了中国钢管制造企业对API标准进行修订的零的突破。
“十三五”期间,协会企业积极参与编制颁布的国家和行业的标准52项,其中国家标准38项,行业标准14项,制定29项,修订23项;参与13项行业团体标准的起草制定(其中6项是由钢结构协会组织编制)。团体标准作为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将与现有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满足市场创新需求,这是不断完善我国标准体系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协会坚持用先进标准倒逼质量提升,2017年成立了标准推进组织机构,以推进落实新标(GB/T3091-2015)为契机,将质量提升行动作为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行动和维护钢管行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达到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推进行业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8、国际化市场布局进一步拓展
“十三五”期间,行业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积极探索,扎实稳步推进海外项目,相继在东南亚地区泰国、中东地区沙特、西亚地区阿曼、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和非洲地区尼日利亚等国中标长输天然气管道项目,并建立合营公司、投资公司,建成数条JCOE直缝埋弧焊管生产线、大口径螺旋缝预精焊钢管生产线、内外防腐生产线、3PE钢管防腐线、热扩钢管生产线、冷拔钢管生产线、钢管热处理生产线以及油井管车丝加工生产线和钢管精整检测线等,以满足这些地区国家对油气长输管线管、油井管和精密无缝钢管的需求。还有一些企业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实施产品走出去战略,把核电管产品应用于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改进项目,这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个海外输出项目——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项目。新型钢管和冷弯型钢工模具推广应用到“一带一路”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印度等20多个国家,见证了用自主技术换国际市场的可喜成果。有些品牌的方矩管成为我国农业部“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埃及“百万费丹土地改良计划”的温室项目的供货产品。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行业集中度依然偏低
“十三五”期间,我国钢管行业集中度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产量前10位无缝钢管企业产量占我国无缝钢管产量的48%,产量前10位焊接钢管企业产量占焊接钢管产量60%,与日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钢管产业集中度均有较大差距。
2、产能过剩严重、同质化竞争加剧
2017年以来,新一轮钢管产能扩张势头回升。据统计,近三年已投产、在建和规划建设的无缝钢管产能约870万吨,占现有产能约21%。同时,仍有近千万吨产能处于关停状态。新增产能的快速增加给刚刚好转的供需市场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大量先进机组的建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使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从低中端向着中高端扩展。2020年,我国钢管产量8954万吨,产能利用率约为75.9%,其中无缝钢管产量2787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6.4%,无缝钢管产能过剩问题更加凸显。
3、科研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大多数钢管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和内生动力还未完全建立,创新驱动引领发展能力不强,尚未跨越消化吸收、模仿创新的老模式;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研发体系;大多数企业在研发投入的长效机制、科研人员的双轨制、多通道制度、创新文化的培育等多方面与行业的先进企业,尤其是与国际上同行业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在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关键品种自主创新方面,进步不大,成果不多。基础研究、工艺研究重视不够,且研究滞后。研发投入长期不足,十三五期间由于行业效益仍处于较低水平,造成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更是捉襟见肘。
4、我国钢管行业国际化发展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钢管产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钢管出口大国,但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较低,在全球化产业布局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我国钢管企业还是依靠产品走出去为主,由于出口企业多,商业模式比较单一,贸易市场相对集中,在国际市场上也主要是国内企业间的相互竞争。行业内海外投资建厂的成功案例不多,主要是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对国际的地缘政治、法律环境、环保要求等并不十分了解,对当地的劳动力市场、用人机制也不很清楚,甚至连现场施工也与国内有较大的不同,造成了大多数在海外的工厂经营不佳,甚至有的工厂倒闭变卖、有的项目因投资预算不足使工期延长而搁置。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明显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因此,钢管企业要真正实现走出去,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产业链不匹配,原料(板带、管坯)供应失衡
我国钢管产量近9000万吨,只有约15%的原料(管坯或板带钢)是企业自供的,而约85%的原料是通过市场采购,其中焊管生产约99%是靠外购板卷。十二五期间,原料供应就曾出现略显紧张的迹象。十三五期间,部分供坯企业扩建或自建管厂,加剧了原料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是价格问题,由于供坯紧张,在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时,钢管企业也只能被动跟随;二是原料出现质量问题,由于是卖方市场,钢管企业也很难得打赢官司,为了保证长期供货,钢管企业一般是将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三是原料供应保障问题。钢厂出现限产或停产,必然波及到原材料的供应,导致钢管企业生产不稳定,甚至停产。另外,2021年以来国家提出了压减粗钢产量的要求,也必然会对原料的供应产生较大的压力。
6、绿色低碳发展任重而道远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也是影响我国未来40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较大的行业,要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然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进碳减排工作。“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时期,钢铁行业将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约束”,同时还要面临更多来自“碳经济”的国际挑战。因此,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下,钢管行业将加速推动全行业改善生产流程、更新生产设备和使用低碳能源,迅速实现钢铁产业和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另一方面促使钢铁企业主动创新,摒弃高碳排放产品和业务,研发深度脱碳、零碳技术,推动绿色布局,推广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提高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整合区域能源、资源,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等。另外,还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钢铁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及评估平台,以创新驱动钢铁行业碳达峰、碳减排。
二.市场环境及下游主要行业
“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调整期、百年未遇之大疫情持续影响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三个百年大局相互叠加、交互作用,塑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明显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面临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技术变革迅猛推进,各国争夺技术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蓬勃发展,科技竞争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方面。未来全球经济格局和创新版图可能重构,并进一步影响甚至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全球治理格局将更加复杂多变,治理体系有望延续变革趋势,各国协调合作与博弈竞争并存。全球发展模式向更加绿色集约转变。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各国碳减排目标规划相继出台,碳减排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推动绿色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加强。
从国内环境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韧性强劲,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我国实现创新发展、“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为我国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推力;全球治理体系调整为我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条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增强了世界对我国制度、文化和治理的认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我国实现新发展创造了新动力。
从钢铁行业看,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2020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工业领域碳排放大户,将面临碳达峰、碳减排严峻挑战。2021年以来围绕着实现碳达峰、碳减排目标节点,国家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控产能、限产量的目标要求并两次调整钢铁产品关税,取消钢铁产品出口退税。这些政策的出台,对行业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影响。未来,钢铁行业将面临着国内钢铁需求结构、钢铁产品供给结构、钢铁生产工艺结构、钢铁生产资源结构等系列变化。因此,钢铁企业要提高站位、转变观念,支持国内压减粗钢产量,主动调整出口策略,自觉降低出口总量,引导钢铁行业降低能源消耗总量,促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从而保障内循环供给,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
1、房地产行业
202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0%;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国房景气指数100.76。“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目前的60%提高到65%。未来房地产政策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房地产市场的重心将从驱动经济增长切换为增进民生福祉。房地产行业既是第一大钢材消费市场,也是第一大钢管消费领域,用钢量占到我国钢材消费总量的40%以上,2020年房地产用钢量增长约10%,“十四五”期间用钢需求仍将保持高位震荡。
近年来,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迅速,钢结构(板、型、管、索)产量从2015年5100万吨增加到2020年约8900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比例约为8.4%。其中,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2020年7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同年9月8日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绿色建造,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降低能耗、物能和水耗水平。此外,随着“新基建”产业领域的投资规模扩大,城市高铁和轨道交通、特高压建设和5G基站建设等,为钢结构行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增长需求。“十四五”期间,在加快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等政策引导下,钢结构产量将会突破1亿吨,钢管占钢结构产量的比重约8%。
“十三五”期间,我国石化产品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油气供应呈“油稳气升”态势。截至2019年底,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8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2.92万亿立方米。2020年,原油产量1.95亿吨,同比增长1.6%;天然气产量1888.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8%。但同时,中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担忧持续上升。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目前汽车制造业营收入占制造业营收入的比重稳定在8.5%以上。从2009年起,我国汽车产销连续12年蝉联全球首位,并在2017年达到新车销量2888万辆的高峰,其中商用车市场近三年来稳定在高位发展区间。2020年,我国汽车全年销量完成2531.1万辆,继续蝉联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0.5万辆和11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和11.6%。我国汽车保有量规模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末,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81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到492万辆,产销量和保有量已连续六年居世界首位。
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截至2020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2亿千瓦,同比增长9.5%。其中,全口径煤电装机容量10.8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9.1%,首次降至50%以下。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7.5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十三五”时期,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7.6%、发电量年均增长5.8%。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年均增长13.1%,占总装机容量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煤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速为3.7%,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从2015年底的59%下降至2020年底的49.1%。2020年,新增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7167万千瓦和4820万千瓦,新增并网风电装机规模创历史新高。“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加快推动数字化、智能制造的发展